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什麼是博物館教育



什麼是博物館教育

桂雅文


有別於學校教育博物館教育是沒有固定形式、不分年齡、沒有固定教材、不分年級、不用考試、永遠畢不了業,但是自己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機會的教育方式



博物館教育的定義:

博物館教育就是盡力讓博物館存在的價值(使命目標)和服務(硬體、軟體)被人們知道瞭解、體會的過程,最終目的是使得接受的一方學習成長(常識知識)
簡單來說,博物館推廣教育與活動就是博物館永遠在行動的部門(工作、玩耍)用另一種語言來說博物館教育就是博物館經營管理工作的活棋



誰是博物館教育的訴求對象:

  任何博物館都具有許多潛在觀眾,每一種觀眾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自這些潛在觀眾之中,館方應定義出優先次序,以及所辨識出的特定目標族群。
  潛在觀眾可能包括:
·      學前兒童包括幼童、家長、褓姆
·      學童
·      學校教師(儲備教師、實老師或資深教師)
·      大學專科院校的學生
·      家庭團體
·      社區團體成年團體、族群團體、銀髮族團體、殘障團體
·      專業人員
·      義工
·      同僚博物館館員、其他博物館的專業人員
·      組織團體企業、工會、婦女會、獅子會
·      觀光客(社區、國內、國際)
·      其他



博物館教育的工作內容:

導覽解說(人員導覽、語音導覽、電腦導覽)---解說員、展演示範、輔助器材、教材、導覽內容
到場服務(又稱延伸教育)---學校、公司團體、社福機構如養老院、育幼院

資源中心---圖書室、檔案室、媒體網路室、出借、學習教室、開放式文物收藏庫
出版品---簡介、導覽手冊、宣傳單、簡訊、DM、海報、教具、教師手冊、校外教學學習手冊、學習單、兒童手冊、專業叢書、研發製品等
設備---租借(硬體、軟體)
會員---會員制、招募、整套資料、服務
義工---招募、訓練、養成、激勵獎勵
課程---學習營、實習、研討會、座談會、讀書會、演講、講座
活動---野外、考察、旅遊、比賽、音樂會、現場演示、電影欣賞、表演藝術、募款活動、義賣會等
其他---非營利事業DM陳設、記者會



結語

在一般人的認知概念和印象中,博物館和教育活動是相當的,觀眾在離開時,應該對館方留下質感、可信、及高水準的印象。那麼所有有關於博物館的整體事務清潔、真實、美、友善、好感、與學習到很多東西,有收穫的感覺,都應該讓參觀者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經驗。所以,最好的博物館教育,正是能提供最好的文化經驗的博物館,最好的博物館教育人員,就是,有的味道。

博物館規劃查核表



博物館規劃查核表
Checklist for Museum Planning


1. 博物館成立宗旨與限制為何?
2. 什麼是博物館可能依存的支援或資助?
3. 收藏品足夠嗎?足以提供博物館整體需求嗎?
4. 實質的設備需要為何?
5. 誰會為博物館負起全責?
6. 營運制度為何?
7. 專業人員與一般人員配置如何?
8. 合諧的工作關係如何維持?
9. 收藏政策為何?
10. 維護、維修計劃為何?
11. 什麼樣的願景激勵著博物館持續研究計劃?
12. 是以什麼樣的溝通詮釋來服務觀眾群?
13. 什麼樣的開放時間及管理方式會使得博物館營運佳?
14. 需要什麼樣的工作人員、薪資與義工?
15. 每一個計劃確實清楚的預算?
16. 每一個確實可行的計劃經費從哪裡來?
17. 如何保持良好的公眾形象與公共關係?
18. 博物館如何保持一直在做企劃工作?
19. 博物館如何評估各式活動?
20. 如何使博物館保持生命力、原動力、創造力與遠景?











·      Start Right-a basic guide to museum planning by Gerald George & Cindy Sherrell-Leo published by AASLH       本頁譯自好的開始》一書

申請駐村藝術家案例分享

如何申請駐村藝術家案例,請點選下圖線上觀賞,或至http://114.32.39.127/Public/heart.pdf 下載。

《博物館重要的事》35頁免費下載


《博物館重要的事》35頁免費下載,請點選http://114.32.39.127/Public/makeMuseumMatter0816-free.pdf 下載。

哪些事,是博物館重要的事?

譯者張譽騰自述

為什麼翻譯這本書?喜歡,有時很難解釋。人的一生中,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理由,總有特別喜歡的幾個作者,特別喜歡的幾本書。在眾多博物館學家當中,我最鍾情的是史提芬‧維爾(Stephen Weil, 1928-2005)1984年,在美國匹茲堡市卡耐基自然史博物館實習時,第一次接觸他的著作《美女和野獸(Beauty and Beasts)之後,每遇到他的文章,我從不放過。

《博物館重要的事》原名《Making Museums Matter》,是維爾在美國博物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機關刊物《博物館新聞》(Museum News)專欄的結集。全書分成三部份,分別為「追求卓越的博物館」( The Museum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博物館即工作場所」(The Museum as Workplace) 和「博物館即宮殿」(Museum as Palace),總計24篇論文,內容涵蓋博物館哲學、博物館管理、博物館趨勢和博物館倫理。

回顧博物館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早期博物館主要是供皇家、貴族知識精英專享,在本質上是「小眾文化」的產物。其存在的理由是因為有收藏品;在經營理念中,「物的保存」的功能居於核心地位,在意識型態上是懷舊的,是朝向「過去」的。
數百年的發展史中,博物館似乎已演化成一個自我完足,宛如磐石般堅固而自我封閉的建制,逐漸喪失對當代社會的敏感度,對社會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的快速變遷視若無睹,也未能夠照顧到人類的存在、憂慮、期盼與希望。

1980年代之「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的誕生,是現代博物館學思想的重要轉捩點,它特別強調博物館做為社會公器為社會福祉服務的必要性反映了博物館界人士對傳統博物館的憂慮與追求一種「復甦博物館」﹝a revitalized museum的期盼,它在理論前提與實務運作上,都與傳統迥異,呈現出一種和傳統博物館絕裂的姿態,可以說是一種大膽的、實驗的運動。

新博物館學所謂的「新」,其實是來自博物館專業和外界對「舊」或傳統博物館學的不滿,認為其中談了太多有關博物館的「功能」﹝functions﹞而甚少著墨於其「目的」﹝purposes﹞的闡述;做為一門學科,傳統博物館學很少觸及理論或人文層面及其在促進社會發展上的角色,新博物館學所強調的正是對博物館「目的」的自省和其社會意義層面上的思考。因此,傳統博物館與新博物館最關鍵的差別,其實在於後者對以社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任務之感知和形塑。

社會有如一棵樹木,它的生命之液是由田野、實驗室、學校、家庭和城鎮等等滋養而成。博物館在社會的角色,有如嫁接在樹上的枝條,如果不能從主幹上吸取生命的汁液,博物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新博物館學代表新一代博物館學家對傳統博物館意識形態的反省;博物館既然是為社會大眾而存在的,就應該從這個向度去深入考察它的社會基礎與社會責任,在現代社會的脈絡裡檢視它的本質與意識形態,從而檢討其社會角色與各種溝通的功能

在時代風潮的影響下,博物館無法再閉鎖在原先以服務社會精英的壁壘中,必須張眼因應社會的變化。對具有使命感和專業倫理的博物館人而言,這個劇變年代既為博物館帶來了有所未見的嚴峻挑戰,卻也擁有了空前的無限機會和責任。

維爾是美國博物館界資深前輩,但是,他的文章卻洋溢著除舊佈新的氣息。他抱持著熱情與決心,勇於嘗試並力圖顛覆傳統的範疇,建立新的博物館典範。他不受拘泥地探討博物館學的新趨勢,開展足以容納變遷的博物館新思想的對話,可說是「新博物館學」運動的一位健將,在達成這些對傳統博物館學的批判與改革的目標上,他走的很遠,且帶領著一個傳佈更廣,持續更久的博物館對話,把博物館擴張到傳統博物館學者從未預期到的不可知領域,以及他們一向忽視的社會團體,為博物館學開拓了更廣大的視野。

對維爾而言,所有博物館的活動只是建立其「社會相關性」﹝social relevancy﹞的手段。在他眼中,博物館不再是一個具有懷舊色彩的機構,而應該參與社會的變遷,作為「社會變遷的催化劑」﹝the museum as a catalyst for social change﹞。

誠如作者一再提醒的:如果我們長期浸淫其中的博物館淪為只是娛樂的場所,如果博物館存在的主要價值只在於它們對社區經濟的短暫刺激作用,如果我們認為不管過去博物館多麼重要,它們與當今社會的發展已經不再相關了,那我們的工作還有什麼意義?我們有誰還願意留在博物館這一行?

在本書中,維爾有一段語重心長的話:

當我得知將獲頒1995年美國博物館協會傑出服務獎章時,心中為之悚然一驚,難道這座獎章就是我事業的豐碑?難道長久以來我個人有關博物館的對話,已經到了總結階段了嗎?最近,我再次思考這個獎章的意義,不禁衷心期盼它不是一塊豐碑,而毋寧是一塊踏腳石;我希望協會給與我的這個傑出會員榮譽,並不意味我從此就要退隱江湖,成為博物館社群消失的一員,我希望還可以在博物館界多待一會,繼續參與這場對話。因為,這是一場無法終止的對話,中途放棄將是我們無可彌補的損失。

這本書可謂是博物館界的空谷足音,是博物館從業人員和莘莘學子不容錯過的一部博物館學經典,兼具了激勵、啟蒙、辯證、批判和反省的功能。作者獻身博物館界近38年,20058月因肝功能衰竭不幸去世,《博物館重要的事》遂成絕響。大師已萎,但是博物館界的對話仍必須繼續下去,典型在夙昔,我在閱讀原典之餘,深感自己的博物館學素養,實在遠不及之,因此發願翻譯本書,期盼這位博物館學巨擘的思想能有所裨益於華文世界的博物館事業。

發願容易,實際從事翻譯則充滿挑戰,專業、語文素養、興趣和時間,缺一不可。英國的費滋傑羅 ( Edward FitzGerald, 1809-1883) 47歲時開始翻譯波斯詩人奧瑪開儼(Omar Khayy’am)的魯拜集(Rub’aiy’at),其後27年五易其稿,是他後半生從未停止的工作。他曾說過:「譯本一定要有生命,就算不能盡存原作精神,也要以轉化過來的較差生命存在,寧為活麻雀,不為死老鷹。」我期許自己能夠像費滋傑羅一步步堅持下去,並以他的標準來翻譯這本書。


誰是史提芬‧維爾?


 
史提芬維爾(Stephen Weil, 1928-2005)


史提芬維爾(Stephen Weil, 1928-2005),美國博物館學家。1967-1974年間服務於紐約市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1974年起擔任美國華府史密森機構(Smithsonian Institution)() 所屬賀須宏博物館與雕塑園(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副館長,長達21年。1995年退休後擔任史密森機構所屬博物館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Museum Studies)資深榮譽研究員,200589日辭世。


維爾專長藝術法、博物館行政、博物館哲學和博物館倫理,著作散見Apollo, Artnews, Art in America等藝術期刊, 以及Museum News, The Museologists, Mus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等博物館學專業刊物。其博物館學著作結集成書者有《美女和野獸(Beauty and Beasts)(1983)、《博物館再思(Rethinking the Museum)(1990)、《珍奇異物櫃:探尋博物館及其願景(Cabinet of CuriosityInquires into Museums and Their Prospect)(1995)和《展現博物館的價值(Making Museums Matter)(2004)等四本,皆為史密森機構出版。

史提芬維爾著作: 博物館再思(Rethinking the Museum, 1990)


史提芬‧維爾著作:《珍奇異物櫃:探尋博物館及其願景
(Cabinet of Curiosity:Inquires into Museums and Their Prospect, 1995)

1992年維爾因其在博物館界的傑出成就,獲得中大西洋博物館協會(Mid-Atlantic Association of Museums)的凱撒琳寇菲獎( Katherine Coffey Award)。事隔三年,他又再獲1995年美國博物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傑出服務獎(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後者為美國博物館界最高的榮譽。

維爾以美國博物館界的思考者(thinker)著稱,擅長說理,文采動人,極富說服力。他的博物館學著作影響深遠,是英語博物館界膾炙人口之作。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博物館品牌》16頁免費下載



















品牌怎麼做?博物館品牌怎麼做?
小小的一本手冊,教戰從定位、步驟到案例都有。
聰明如你,大可觸類旁通,轉化成建構自己的品牌或幫助他人。


《博物館品牌》16頁免費下載,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說帖怎麼做:真實案例

五觀書打幾折













總編輯敬答五觀讀者(無論喜歡不喜歡)



















五觀辦公室常常接到讀者的回函和來電。其中有我喜歡和不喜歡的。

先說不喜歡的兩種:

一種是問:「你們的書可以打幾折?」

對這些朋友,我最想回答的是:「請問要打幾折?您才肯讀書?」

另一種是直接或間接的要求贈書。接這樣的來電或來函,蠻心寒的,也覺得浪費時間,我很想說:「請問你知不知道像五觀這種專門出版冷門書籍,服務這麼小的專業社群,又沒有任何財團支持的小小出版社,到現在沒有倒閉,應該也可以算是奇蹟一樁了?」

我喜歡的也有兩種:

一種是讀者來函或來Email表示非常喜歡五觀出版的書,期待已久,對他們進入藝術管理相關行業幫助很大,希望我們繼續努力出好書。接到這樣的回饋,知道五觀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們自然非常高興,雖然五觀在財務上經常捉襟見肘,但是這些讀者的回應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好像覺得我們的存在,在台灣有多麼重要似的。

另一種讀者對五觀出版書籍的內容發表意見,或是很好心的幫助我們校對文字上的誤植,甚至附上全書的勘誤表。這表示他們確是仔細的讀了五觀的書,對這些讀者的指教和期勉,我衷心接受,也深深感到文字責任之重大,兢兢業業,希望精益求精,以免有負你們的期許。

桂雅文有一些心裡的話,想對我喜歡的五觀讀者說:


















進入七年的五觀,身為校長兼撞鐘,我除非有事或有病,一週至少工作六天,每天很少在晚上九點前下班,到今天還沒有正式領過薪水! 五觀今天還能夠繼續走下去,因為我還有夢。另外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有你的支持,一封封來自天涯海角,對我意義非凡的來信。
雖然,我不認識你們,沒有去過你住的城市或鄉鎮
就是想說聲,謝謝你! 謝謝你懂桂雅文 (by 2004.4.28)


















進入第十四年的五觀,眼前一整排,不穿制服大大小小尺寸不一五觀書,感恩有一個紮紮實實十年的寒窗,回看,青春留下的足跡,過程經歷的風浪就是此生苦痛化為甘甜的歷練,原來,創業是什麼滋味,知道了。
還是,謝謝台灣給我機會貢獻心力!
(by 20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