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五觀藝術<文創手牽手>免費提供文創諮詢


<文創手牽手>

五觀藝術2011年榮獲台北市政府補助,免費幫助微型文創業者,提供顧問、諮詢服務


「哪裡有文創補助計劃?如何申請?
「我想要轉行投入文創出版業,應該怎麼做?
「我們的文創事業已有網站,但商業模式怎麼想?
「這是我用來實踐夢想的企畫案,可不可以給我指導、意見?
「我們已經有一個店面,如何改進展示,使商品更吸引人,業績更好?
「我們公司想要有所改變,能不能提供我新構想與文創結合,來開發新
    的客源?
「我有空間可以提供出來,幫助投入文創事業的年輕人,該怎麼做?誰
    來做?」
「我們博物館,行銷、展示、解說都有問題,可不可以來一趟,給我們
    改善意見?
「我是○○方面退休,可不可以一起加入顧問團義工,幫助創業的年輕
    人?
………………
……………


        如果,你心裡也有類似的疑問,或其他有關行銷、展示方面的問題,希望得到指導、建議,請依照您本身的情況,由下列方式中擇一申請諮詢:

我希望<文創手牽手>來我們的現場訪視,給我們改善的建議。(下載表格)
□ 希望和<文創手牽手>會談我們的事業計畫。(下載表格)
希望參加每個月舉辦的<文創下午茶>,認識新朋友。 (下載表格)

註:本諮詢服務,全程不收費;但若需請顧問團至台北市以外,交通較不便之地區,則需提供交通費用。

                                                                                                                  
為什麼五觀要做這件事?
   
        因為,本身就是微小型創業的體質,我們感同身受,知道同儕給意見與資源連結的重要。自創業以來,五觀常常被問許多博物館方面的專業問題,但民間文創方面業者,往往自行摸索衝撞,聘請顧問的風氣在台灣還不普及,或是尚無能力聘請顧問,因此我們想主動幫助,已經展開行動的人。很幸運地,今年五觀申請到了台北市政府SBIR補助計劃,就可以運用本補助經費來支付顧問費,免費為微型文創業者,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意見。


五觀的顧問群有哪些人?(下載顧問群資料)

他們是學有專精‧願意提攜後進的前輩:
馬幼娟、張美慧、廣樹誠、詹德茂、王思迅、王念慈、楊子葆、
羅雪柔、陳瑞惠、卿敏良、許悔之、陳銘達、羅秀芝、張惠美、
高映梅、葛介正、葉健欣、桂雅文…(增加中)

看看有哪些人已經來找五觀諮詢: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柏林舉辦“博物館長夜”活動

2011年08月28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柏林8月28日電(記者班瑋 郭洋)德國首都柏林27日晚迎來第29個“博物館長夜”,105家博物館當晚18時至次日淩晨2時對外開放,熱情迎接參觀者。

        除柏林老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等大型“老牌”博物館外,咖喱腸博物館、當代垃圾藝術博物館、木偶劇博物館等一些小型“特色”博物館也格外引人注目。

        27日晚18時,隨著柏林市長沃韋賴特的一聲鑼響,活動開始。等待已久的人們涌向各個博物館。盡管柏林當晚下起小雨,但人們觀展熱情高漲。

        德國歷史博物館內,福裏克‧西烏阿尼女士正帶著兩個孩子參觀。西烏阿尼說,她平時晚上六七點才下班,周六也不休息,周日在家做家務,很少有時間帶孩子參觀博物館,而這次“博物館長夜”活動剛好在周六晚上,她既可以下班後帶孩子來參觀,又不用擔心第二天起不來,“大人和孩子都可以盡情參觀展覽”。

         當晚22時左右,11歲的薩拉和媽媽來到自然博物館。她們的上一站是兒童博物館,薩拉邊展示自己剛用小塑料桶做的小鼓邊說:“今晚太精彩了。”薩拉告訴記者,她平時晚上八九點鐘就上床睡覺,但今晚是個“例外”,她準備“堅持到底”。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博物館長夜”活動中,一些小型博物館備受觀眾青睞,不少市民把當晚參觀的“第一站”定在參觀“地堡”等平日很少注意到的博物館上。

        德國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安德烈亞斯‧齊帕說:“想象一下,在一個周末的晚上,這個城市中的很多人都在去博物館的路上,他們可以放松地慢慢享受不同博物館帶來的樂趣,這真是棒極了!”他回憶說,大約10年前,他也參加過“博物館長夜”活動,他當時一口氣逛了7家博物館。

        柏林自1997年開始舉辦一年兩次的“博物館長夜”以來,全市200家博物館或紀念館幾乎均參加過這一活動。


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28/c_121921384.htm

新移民親子看展 「原來畢卡索是新移民!」

2011.08.30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移民署長謝立功(左二)與新移民一起看畢卡索展。
小朋友說「我看不到」,謝立功趕緊抱起她,
觀賞畢卡索的銅雕名作。圖/移民署提供


       「原來世界知名畫家畢卡索也是新移民!」移民署長謝立功趕在開學前夕,約新移民及子女一起看畢卡索展,他們看完畫展發現畢卡索也是新移民,留下對這趟藝術知性之旅的美好回憶。

        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在展出「世紀大師─畢卡索特展」,謝立功依他對畢卡索的了解,介紹畢卡索的生平、立體派的狂野畫風與想像力,新移民小朋友知道畢卡索也是新移民後,都瞪大眼睛欣賞這位偉大藝術家的作品。

        謝立功向大家介紹,畢卡索一八八一年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來旅居法國,一九七三年逝世於法國。身為新移民的畢卡索,只能魂牽夢縈回憶兒時故鄉。
謝立功說,畢卡索在新故鄉創造出許多不朽作品,他期許新移民也能在台灣發光發熱,受人尊敬。

        來自三峽的越籍新移民范秋莊,帶著女兒張家禎、兒子張嘉良看畫;張家禎目不轉睛欣賞畢卡索「男子頭像」銅像時,不禁張大嘴說:「好厲害喔,完全看不出來這是個人頭耶!」


美航天飛機“最後一役” 宇航員博物館內答兒童問

2011年08月17日 
來源:中新社


  參與美國航天飛機“最後一役”的4名宇航員16日來到紐約,走進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向公眾介紹航天飛機最後一次飛行的情況,並精彩回答了兒童的提問,揭秘未來太空計劃。

  執行最後飛行任務的“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機組人員4人,包括指令長克裏斯‧弗格森、飛行員道格‧赫爾利、任務專家桑迪‧馬格努斯和雷克斯‧瓦爾海姆,全部出席當天的活動。上千航天愛好者當即將會場圍的水泄不通。現場也立即建立起臨時安保措施。

  “阿特蘭蒂斯”號上月8日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執行航天飛機項目第135次也是最後一次飛行,向空間站運送了一年的給養。宇航員還展開了一係列科研活動。航天飛機于7月21日返回地球,為美國30年的航天飛機項目劃上句號。

  兒童向宇航員提問是當天活動中最有趣和最重要的環節。第一個提問的孩子問到,美國何時會登陸火星?瓦爾海姆答,火星之旅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前後大概需要兩年半,也需要周密的準備。他沒有給出具體時間表。而馬格努斯在介紹美國太空整體情況時確認,美國宇航局正在推進登陸火星的有關計劃,她請民眾繼續關注美國的太空探索。

  有孩子提問,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當宇航員?馬格努斯說,積累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自己在來到美國宇航局工作前就取得了物理和工程學學位,在宇航局工作時又學習了醫學和外語等。她說,自己現在每天還在學習。

  46歲的馬格努斯擁有材料和工程學博士學位,並曾參與過宇航局物理實驗室的高端研究工作,在太空執行任務157天。飛行員赫爾利稱她是4人小組中“最聰明的一位”。
孩子們當天的提問涉及到宇航員在太空的方方面面,例如航天飛機上是否擁擠、每天的食物是什麼樣的等等。宇航員都耐心做了回答。

  指令長弗格森回答了有關食物的提問,他表示,在航天飛機上吃的都是軍隊食品,為了保質基本都作了脫水處理,吃起來不怎麼可口,但他還是有喜歡吃的東西。他還補充說,在太空中執行任務時,飲用水仍是個大問題。

  任務專家瓦爾海姆在談到每天在太空的例行任務時不忘對孩子們進行教育:“完成任務如同做測驗,你們現在好好學習,不調皮搗亂,二十幾年後就有機會登上火星”。臺下的小孩子們聽的全神貫注。

  據記者了解,美國宇航局經常與博物館聯手進行類似活動,目的是增強公眾對探索太空的興趣,並爭取到社會各界支持。但宇航員與公眾的面對面對話活動仍是不多見的。

  當天活動的地點選擇在博物館進行,也很有特殊意義。已經退役的“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都會被收藏進博物館。這些小孩子長大後如有機會看到這些航天飛機,回憶起他們提問航天飛機宇航員的經歷,定會感慨萬千。


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17/c_121871520.htm

親手寫信給校長 貝殼、票根一起寄

2011-08-31 中國時報
蘇瑋璇、實習記者李冠蓁/新北市報導




另類暑假作業▲新北米倉國小的暑假作業,
是親手寫一封信寄給校長,分享暑假見聞,
有人寄貝殼給校長當紀念品,
有人寄參觀博物館的票根和紀念戳章,
創意和「笑」果十足。(蘇瑋璇攝)


      「祝校長長命百歲!」新北市米倉國小校長吳望如指派一項特別的暑假作業,要學生親手寫一封信寄給他,分享暑假點滴;沒想到學生寄來的信五花八門,有貝殼、參觀博物館的票根、紀念戳章等,內文中還出現不少錯字,童言童語「笑」果十足。

     吳望如說,現在孩子習慣用電腦敲敲打打,寫e-mail缺乏感情,更糟的是,因疏於動筆,字寫得不好看,錯別字連篇,更容易丟掉、遺忘;相較之下,親手寫信樂趣無窮,不僅能挑選喜歡的信封和信紙,練習寫字與正統書信格式,更能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因屬自願性作業,全校二百多人,吳望如僅收到九封。其中,張凱翔以稿紙端正書寫暑假見聞,和家人一起到故宮參觀名畫《富春山居圖》、到花博園區欣賞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信末還幽默署名為「副校長」,令人捧腹大笑。

     四年級林詩珊暑假時參觀歷史博物館,將展覽手冊、門票票根附在信內寄給校長,還蓋了滿滿一頁紀念戳章;林錦妤則和家人去逛台南花園夜市,邀約校長下回參加他們的家庭旅遊,還隨信附上貝殼做「紀念品」;王麗鳳認真分享讀書心得,卻將「暑假」誤寫為「署假」。

     九位小朋友昨在開學典禮中,都獲頒獎品,讓其他學童好羨慕。吳望如說,完成校長指定作業才能拿「好康」,想要的就只能等寒假了。


台IT業口述史 進駐電腦博物館

記者王慶偉山景城報導
August 11, 2011


台灣在電腦及半導體的貢獻,將成為電腦歷史博物館的正式館藏。
圖為公視製作台灣第一家電腦神通公司創辦人苗豐強(左)的口述歷史。
(圖:國科會科技組提供)


        位於山景城的電腦歷史博物館(Computer History Museum)將於9月27日,周二晚與國科會科技組聯合舉行開幕會,慶祝台灣IT資訊產業口述歷史成為電腦歷史博物館的重要館藏。電腦歷史博物館將邀請主流電腦、半導體、電子產品業界百多人參加這項盛會。

        長期居中協調、促成展出的國科會科技組組長楊啟航表示,電腦歷史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電腦及半導體相關科技產品歷史博物館,約在2010年年初向中華民國駐外單位正式提函,邀請台灣提出在電腦、半導體業有貢獻的人士,製作口述歷史,成為電腦歷史博物館正式館藏。

       「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楊啟航指出,這是世界級的博物館將中華民國對電腦及半導體的貢獻,正式列為全世界電腦歷史的一部份,讓現今及後世研究科技歷史的學生及人士,都能瞭解台灣科技界的成就。

        製作台灣科技界人士的口述歷史也絲毫沒有馬虎。台灣政府內部協調之後,由國科會製作,委請台大電機工程研究所教授郭斯彥,以及台北科技大學教授陳英一執行,由台灣公共電視拍攝;並請到對台灣科技產業相當熟悉的「矽屏障」(Silicon Shield)一書作者愛迪森(Craig Addison)監製英文訪談部分。楊啟航表示,由國科會召集專家學者,推選出第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訪談名單,包括苗豐強、施崇堂、張俊彥、曹興誠、史欽泰、楊丁元、林百里、胡定華、施振榮、李焜燿等十人。

        由於這些科技人士往來世界各地,台灣公視花費一年多時間約定採訪、拍攝製作完成。被訪者若以中文口述,影片會有英文字幕打出。楊啟航表示,國科會今年7月將製作的十位科技人士口述歷史成果,在台北正式交給電腦歷史博物館代表。台灣公視則打算將十位人士訪談內容,精剪成為三小時影片,近期在台灣播出。

       「電腦歷史博物館對這項館藏非常重視,在9月27日有正式而且隆重的開幕會,宣布這項新館藏。」楊啟航指出,台灣科技人士口述歷史在電腦歷史博物館展出,有幾層重要意義:一是告知全世界台灣在電腦及半導體產業上的地位。「電腦歷史博物館有實體及網路展出,任何研究電腦及半導體歷史的,都會到電腦歷史博物館來,會看到台灣在這方面的貢獻。」二;口述歷史是第一手資料,由當事人親口道出,增加資訊可信度,比當事人過世後的二手、三手資料要珍貴。三是電腦歷史博物館將邀請亞洲其它國家如印度、日、韓等國提供口述歷史,而台灣首先製作出這份歷史,有帶頭指標意義。



谷歌在搜索主頁發布自身團購廣告

2011年09月01日
來源:網易科技

         9月1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8月31日,谷歌罕見地在其極其簡潔的搜索首頁,推廣自己的團購服務,發布了一則團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門票的廣告。

  今年早些時候,谷歌在美國的波特蘭﹑紐約以及舊金山等地推出了團購服務,希望能以此抵抗團購鼻祖Groupon.日益漸增的影響力。

  在主頁罕見地推廣團購服務,意味著谷歌和Groupon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升級。事實上,這兩家公司都希望拉攏到更多提供團購服務的地方商店的廣告費用。這些地方商店包括電影院﹑餐館﹑零售店等。

  眾所周知,谷歌搜索主頁以留有大片空白為特徵。昨日,谷歌在主頁搜索框下面發布了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門票廣告,以5美元的折扣價格提供原價為25美元的門票。

  據悉,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谷歌一直反對在搜索主頁發布廣告。只是偶爾地在其主頁推廣自己的產品,如Chrome瀏覽器等。

  公開數據顯示,谷歌2010年錄得290億美元的營收,其中在線顯示廣告貢獻高達96%的份額。這些廣告通常現在谷歌搜索結果的旁邊。

  截至發稿前,谷歌尚未就此事發表任何評論。


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t/2011-09/01/c_121942218.htm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定目劇秀台灣味 台式文化陸客新體驗

欣傳媒記者蕭介雲/台北報導
2011-09-01

                                                            圖說:文建會首度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
                                                                         希望透過高品質、表演團隊的經營維持,
                                                                         兼顧觀光推動發展。圖片提供/十鼓文化


        陸客來台文化觀光有新亮點,文建會今年首度補助三場定目劇表演,想看台版亂打秀的十鼓文化村的擊鼓秀和體驗,或是全民大劇團說笑逗唱笑破肚皮,還是台北劇場的電音三太子、跳鍾馗等本土多元化文秀統統都有,第二波表演團體補助徵選,將於9月展開。

        今年文建會首度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希望透過高品質、表演團隊經營維持,並結合觀光推動業務,首波補助3件,包括十鼓文化村的「台灣風情定目劇」、全民大劇團的「寶島綜藝秀」、台北劇場的「綻放--台灣風情」。

        根據文建會補助規定,是專促進文化觀光量身特製的售票表演,並以本土創作劇碼為原則,每週至少表演5天,每場次至少45分鐘,至少以3個月為一個檔期,業者可與旅行社合作以擴大客源。

        文建會強調,今年提出案件逾20件,最後核准3件,但必須有台灣特色,同時也很重視其表演內容品質,表演團體期望能有足夠客源,進一步發展為常態性經營。由於旅行業自律公約衝擊陸客來台人數,業者也會擔心客源萎縮。

         十鼓文化村觀光定目劇「台灣風情」,傳逹深厚的台灣鼓樂傳統、台灣常民生活、鳴響回盪於山中的原住民歌唱,並透過新的鼓樂藝術來創新傳統音樂圖像,展現了跨界創意的新風貌。

         旅客除了可以看表演藝術定目劇,還能體驗擊鼓、製鼓工廠、自然生態等設施,並與奇美博物館、保安車站、台南都會公園及台南傢俱博物館,串聯成南台灣新興的藝文特區。

        「寶島綜藝秀」則融合了劇場藝術的精緻感、本土餐廳秀的互動性、綜藝節目的潮流指標,將寶島特有的風俗人情、語言習慣、流行文化、多媒體視覺美學等,巧妙地與表演多元融,讓陸客在說笑逗樂中,留下感動的記憶。

        台北劇場則可以看到檳榔西施的文化、歌仔戲、電影三太子,甚至是電子花車、兩蔣時代禁歌組曲、民間藝陣文化(婆姐陣、跳鍾馗),和原住民文化表演等,讓陸客看一場秀,就能欣賞台灣多元文化的縮影。


出處: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0901/4694942.html

英老太花17年編出面積最大挂毯 破世界紀錄

2011年09月01日 
來源:中新網
 


        希瑟老太的挂毯部分。左上為“阿波羅”登月;右上為好萊塢;左下為人類探索地球;右下為人類發明的交通運輸工具。

  據外媒報道,英國漢普郡69歲老嫗希瑟‧海姆在17年間縫制出世界最大挂毯。挂毯有50平方米大,是著名的巴約挂毯面積的近2倍。希瑟老太目前正申請世界最大挂毯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幅挂毯花了希瑟老太7萬多個小時的時間,為此她還接受了肩部手術。挂毯由23塊1.5平方米到6平方米的小版塊構成,其內容各不相同,但整體上看並非花鳥風月,也非春夏秋冬,而是古往今來的著名人物和國際事件。

  挂毯上有著名的“阿波羅”登月、好萊塢、奧運會的起源發展及流行音樂的傳奇歌手等。為了保證每個細節都準確無誤,希瑟老太經常跑圖書館和博物館。

  在談起挂毯的制作過程時,希瑟老太坦言很艱辛:“我沒日沒夜地工作,一邊要帶孩子,一邊還要保證每天至少能縫12個小時。我每天只有2個小時的睡覺時間,醒來就忙乎著幹活。”

  不過希瑟老太從未想過放棄。她說這是父親自小教育她的結果。“我父親教誨我做事不要虎頭蛇尾。我們還經常比賽誰能最先做完。我在做挂毯的時候從來沒動搖過。我每天都在祈禱,希望我的左眼報廢之前能做完它——我小的時候左邊眼睛就不太好。”希瑟說。

  目前希瑟的挂毯在家鄉林德斯特的“藍色美人”畫廊展出。希瑟老太直到現在還在縫挂毯,她說:“這個活估計永遠不會讓我厭煩。”

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01/c_121945289.htm



順德已成南粵收藏重鎮 近20%順德人涉獵收藏

2011-08-11 
中評社廣州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參觀者在潘源藝術館欣賞展品。

     
        去年的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有一段論述令人記憶猶新:廣東下一步要“富而崇文”。

  汪洋書記講述了《論語》中的故事:孔子到衛國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弟子冉有問,這個地方人口眾多,該如何治理呢?孔子回答,“富之”;冉有又問,富裕起來以後又該如何呢?孔子回答“教之”。汪洋書記說,廣東要以教開智,以文“化”人,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喝茶逛花街搵食”的廣東人,多年來被附上“有錢沒文化”的標簽。文化強省建設已過去一年,汪洋書記所提出的“富而思進,富而崇文”是否在民間湧動?南方日報記者前往古來富庶之地“魚米之鄉”順德,發現和感受這股文化脈搏。

近1/5順德人涉獵收藏

  上世紀90年代,順德以經濟騰飛聞名全國,一句“可怕的順德人”成了形容順德人的一個標簽,但這個“可怕”指的是順德人財富上的成功。可以說,“可怕”一詞蘊含了很複雜的感情,有褒有貶。褒的是順德人大膽創新、勇於致富;貶的是,除了錢之外別無它物。

  但時過境遷,如今你再來到順德,一定會對“可怕”這個詞有新的理解。“可怕的順德人”不再是昔日財富上的咄咄逼人,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飽滿和充實,它來自於順德人文化和精神的富足。

  800多平方公里的順德已成了南粵收藏重鎮,醞釀了一支老到而專心的收藏大軍。順德到底有多少人玩收藏,市場到底有多大?順德區文體旅遊局文物科科長談就強估算了一下,100多萬順德本地人口中,涉獵收藏的將近20萬人。正如一位文化界人士所言:“順德收藏‘很生猛’。順德人不僅愛收藏,也懂收藏。從字畫、瓷器、玉器、銅器到奇石、郵品、錢幣、名人印章、古家具,再到煙標、火花、根雕、牙雕等,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包羅萬有,所藏藏品在國內外均有獲獎。

  “源於分享”的收藏俱樂部

  順德人創辦私人博物館的智慧,一點不亞於他們在創造經濟模式時的敢想敢幹。昔日他們創造“靚女先嫁”等順德經濟模式,今天順德人創辦私人博物館首創了“共享共樂”的模式。

  在佛山順德容桂區居民樓密布的街角,潘源藝術館就坐落在一家樓盤的首層。步入其中,數百件瓷器、明清家具、玉器,深藏在這門庭並不闊氣的小型博物館內。一問才知,博物館內的所有文物都來自於藝術館收藏俱樂部會員們的自家寶貝。

  潘源藝術館很特殊,它全部由本地收藏發燒友自發籌建,不收門票,沒有任何盈利模式,連展覽場地都是由一名會員慷慨解囊無償提供。一向以低調著稱的順德人,為什麼敢於、樂於拿出自家寶物,共集一堂?潘源藝術館館長潘繼生給出了答案:源於分享。

  3年前,生意上小有成就的潘繼生辭去工作,想要實現收藏夢,和幾個友人一起成立了潘源藝術館。

  漸漸地,潘源藝術館成了本地私人老板的收藏俱樂部。每個周末,一些家境殷實、愛好收藏的本地人,拿出自己收藏的得意之物,來這裡與相同志趣的人們分享。在潘源藝術館裡還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大家都願意拿出私藏的寶貝與朋友們“共享”,鮮有人願意出手賣掉,但大家卻不時以“交換”的方式互相分享藏品,不用金錢交易。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順德,像潘源藝術館一樣由本地收藏家自發籌錢組織的私人博物館正如雨後春笋,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大方豪氣。奇偉堂、致尚美術館、容城藝術館、德懿藝術館等私人藝術館,成為今天順德人“可怕”的另外一個面孔。

  對本土文化的自覺發現

  順德新城區關綠路,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在綠樹掩映下映入眼簾。在這間私人博物館,市民不但可以看到清末順德生產的生絲、絲綢衣物,還可以自己動手在上世紀50年代的繅絲機上過一把當絲織工人的癮。

  這些文物背後,是一段被湮沒的順德絲綢文明史。據博物館總經理吳英海介紹,清末民國時期,順德是名副其實的南國絲都,機械繅絲業不但是順德工業的肇始,而且領先全國,1893年順德絲廠工人多達6.5萬人,比當時中國的工業重鎮上海、天津的產業工人還多1萬人。

  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的成立,與順德蠶絲業衰落的尾巴息息相關。上世紀80年代,順德的蠶絲業逐漸被取代。吳英海是原順德絲廠員工,2000年順德絲廠關閉後,吳英海與他人合作,在絲廠的舊址上辦起了一家繅絲示範廠,向遊客展示順德絲綢生產過程,這家繅絲示範廠成為現在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的雛形。

  2007年,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對外開放,迄今已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如今遊客量慢慢增多,一天最多的時候接待3000人。

  私人博物館成立容易,但運營難,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卻獨闖出一種模式。“我們生存不是像公立博物館靠財政撥款,我們的門票不貴,對許多團體如學生都免費開放。單一的展覽式經營難以維持日常開支,所以主要是依靠產業鏈經營,桑葉、桑葚開發出的日用品等維繫下去。”目前,它的發展備受政府關注,準備將它建造規劃成一個絲綢主題公園,真正“活”在順德民間。

(來源: 南方日報)
原文出處: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9/6/4/101796492.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796492&mdate=081116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