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文創手牽手>四場精彩講座,免費參加!

清楚「商業模式」,展開事業夢想

時    間:100127日星期三19:30 ~ 21:00免費入場

    點:典藏創意空間台北市八德路二段3354

主持人: 桂雅文總監

    師:高映梅/企業顧問創業教練
                 討論微型文創業的商業模式種類、文創業的商業模式
                
                 葛介正/基律科技智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
            <申請文創補助的管道以及文創補助實務



文創空間的展示(陳列)與銷售力



    間:1001214日星期三‧19:30 ~ 21:00‧免費入場

    點:典藏創意空間‧台北市八德路二段3354
   
        桂雅文老師分享拜訪的超優賣店,深入解說,美國西岸最佳/舊金山當代美術館、舊金山文化資產/布丹麵包店等,精彩絕倫。增進展示與說故事功力、解說巧思、吸睛陳列,助你思考文創商品的整體呈現與創新。



微型文創業者的媒體行銷撇步

    間:1001216日星期五‧14:00~ 16:00‧免費入場

    點: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政大公企中心西樓WB05教室

講     師: 張美慧/戰國策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馬萱人/商業週刊alive 資深撰述
                莊國琳/劭彥衣識志業有限公司 執行總監



藉出國駐村與國際比賽,提昇自己

    間:1001217日星期六‧14:00~ 16:00‧免費入場

    點: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政大公企中心西樓WB05教室

    師: 芮斯/金曲獎傳統最佳演唱獎得主/米靈岸
                     鄒駿昇/首位波隆納插畫獎亞洲得主
                     怪力/巴爾地摩駐村藝術家



歡迎報名wisdomtaiwan@gmail.com 或洽 02-2632-6955 郭子嫣 
(報名請告知姓名、e-mail、參加場次即可)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五觀藝術<文創手牽手>免費提供文創諮詢


<文創手牽手>

五觀藝術2011年榮獲台北市政府補助,免費幫助微型文創業者,提供顧問、諮詢服務


「哪裡有文創補助計劃?如何申請?
「我想要轉行投入文創出版業,應該怎麼做?
「我們的文創事業已有網站,但商業模式怎麼想?
「這是我用來實踐夢想的企畫案,可不可以給我指導、意見?
「我們已經有一個店面,如何改進展示,使商品更吸引人,業績更好?
「我們公司想要有所改變,能不能提供我新構想與文創結合,來開發新
    的客源?
「我有空間可以提供出來,幫助投入文創事業的年輕人,該怎麼做?誰
    來做?」
「我們博物館,行銷、展示、解說都有問題,可不可以來一趟,給我們
    改善意見?
「我是○○方面退休,可不可以一起加入顧問團義工,幫助創業的年輕
    人?
………………
……………


        如果,你心裡也有類似的疑問,或其他有關行銷、展示方面的問題,希望得到指導、建議,請依照您本身的情況,由下列方式中擇一申請諮詢:

我希望<文創手牽手>來我們的現場訪視,給我們改善的建議。(下載表格)
□ 希望和<文創手牽手>會談我們的事業計畫。(下載表格)
希望參加每個月舉辦的<文創下午茶>,認識新朋友。 (下載表格)

註:本諮詢服務,全程不收費;但若需請顧問團至台北市以外,交通較不便之地區,則需提供交通費用。

                                                                                                                  
為什麼五觀要做這件事?
   
        因為,本身就是微小型創業的體質,我們感同身受,知道同儕給意見與資源連結的重要。自創業以來,五觀常常被問許多博物館方面的專業問題,但民間文創方面業者,往往自行摸索衝撞,聘請顧問的風氣在台灣還不普及,或是尚無能力聘請顧問,因此我們想主動幫助,已經展開行動的人。很幸運地,今年五觀申請到了台北市政府SBIR補助計劃,就可以運用本補助經費來支付顧問費,免費為微型文創業者,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意見。


五觀的顧問群有哪些人?(下載顧問群資料)

他們是學有專精‧願意提攜後進的前輩:
馬幼娟、張美慧、廣樹誠、詹德茂、王思迅、王念慈、楊子葆、
羅雪柔、陳瑞惠、卿敏良、許悔之、陳銘達、羅秀芝、張惠美、
高映梅、葛介正、葉健欣、桂雅文…(增加中)

看看有哪些人已經來找五觀諮詢: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柏林舉辦“博物館長夜”活動

2011年08月28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柏林8月28日電(記者班瑋 郭洋)德國首都柏林27日晚迎來第29個“博物館長夜”,105家博物館當晚18時至次日淩晨2時對外開放,熱情迎接參觀者。

        除柏林老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等大型“老牌”博物館外,咖喱腸博物館、當代垃圾藝術博物館、木偶劇博物館等一些小型“特色”博物館也格外引人注目。

        27日晚18時,隨著柏林市長沃韋賴特的一聲鑼響,活動開始。等待已久的人們涌向各個博物館。盡管柏林當晚下起小雨,但人們觀展熱情高漲。

        德國歷史博物館內,福裏克‧西烏阿尼女士正帶著兩個孩子參觀。西烏阿尼說,她平時晚上六七點才下班,周六也不休息,周日在家做家務,很少有時間帶孩子參觀博物館,而這次“博物館長夜”活動剛好在周六晚上,她既可以下班後帶孩子來參觀,又不用擔心第二天起不來,“大人和孩子都可以盡情參觀展覽”。

         當晚22時左右,11歲的薩拉和媽媽來到自然博物館。她們的上一站是兒童博物館,薩拉邊展示自己剛用小塑料桶做的小鼓邊說:“今晚太精彩了。”薩拉告訴記者,她平時晚上八九點鐘就上床睡覺,但今晚是個“例外”,她準備“堅持到底”。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博物館長夜”活動中,一些小型博物館備受觀眾青睞,不少市民把當晚參觀的“第一站”定在參觀“地堡”等平日很少注意到的博物館上。

        德國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安德烈亞斯‧齊帕說:“想象一下,在一個周末的晚上,這個城市中的很多人都在去博物館的路上,他們可以放松地慢慢享受不同博物館帶來的樂趣,這真是棒極了!”他回憶說,大約10年前,他也參加過“博物館長夜”活動,他當時一口氣逛了7家博物館。

        柏林自1997年開始舉辦一年兩次的“博物館長夜”以來,全市200家博物館或紀念館幾乎均參加過這一活動。


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28/c_121921384.htm

新移民親子看展 「原來畢卡索是新移民!」

2011.08.30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移民署長謝立功(左二)與新移民一起看畢卡索展。
小朋友說「我看不到」,謝立功趕緊抱起她,
觀賞畢卡索的銅雕名作。圖/移民署提供


       「原來世界知名畫家畢卡索也是新移民!」移民署長謝立功趕在開學前夕,約新移民及子女一起看畢卡索展,他們看完畫展發現畢卡索也是新移民,留下對這趟藝術知性之旅的美好回憶。

        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在展出「世紀大師─畢卡索特展」,謝立功依他對畢卡索的了解,介紹畢卡索的生平、立體派的狂野畫風與想像力,新移民小朋友知道畢卡索也是新移民後,都瞪大眼睛欣賞這位偉大藝術家的作品。

        謝立功向大家介紹,畢卡索一八八一年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來旅居法國,一九七三年逝世於法國。身為新移民的畢卡索,只能魂牽夢縈回憶兒時故鄉。
謝立功說,畢卡索在新故鄉創造出許多不朽作品,他期許新移民也能在台灣發光發熱,受人尊敬。

        來自三峽的越籍新移民范秋莊,帶著女兒張家禎、兒子張嘉良看畫;張家禎目不轉睛欣賞畢卡索「男子頭像」銅像時,不禁張大嘴說:「好厲害喔,完全看不出來這是個人頭耶!」


美航天飛機“最後一役” 宇航員博物館內答兒童問

2011年08月17日 
來源:中新社


  參與美國航天飛機“最後一役”的4名宇航員16日來到紐約,走進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向公眾介紹航天飛機最後一次飛行的情況,並精彩回答了兒童的提問,揭秘未來太空計劃。

  執行最後飛行任務的“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機組人員4人,包括指令長克裏斯‧弗格森、飛行員道格‧赫爾利、任務專家桑迪‧馬格努斯和雷克斯‧瓦爾海姆,全部出席當天的活動。上千航天愛好者當即將會場圍的水泄不通。現場也立即建立起臨時安保措施。

  “阿特蘭蒂斯”號上月8日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執行航天飛機項目第135次也是最後一次飛行,向空間站運送了一年的給養。宇航員還展開了一係列科研活動。航天飛機于7月21日返回地球,為美國30年的航天飛機項目劃上句號。

  兒童向宇航員提問是當天活動中最有趣和最重要的環節。第一個提問的孩子問到,美國何時會登陸火星?瓦爾海姆答,火星之旅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前後大概需要兩年半,也需要周密的準備。他沒有給出具體時間表。而馬格努斯在介紹美國太空整體情況時確認,美國宇航局正在推進登陸火星的有關計劃,她請民眾繼續關注美國的太空探索。

  有孩子提問,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當宇航員?馬格努斯說,積累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自己在來到美國宇航局工作前就取得了物理和工程學學位,在宇航局工作時又學習了醫學和外語等。她說,自己現在每天還在學習。

  46歲的馬格努斯擁有材料和工程學博士學位,並曾參與過宇航局物理實驗室的高端研究工作,在太空執行任務157天。飛行員赫爾利稱她是4人小組中“最聰明的一位”。
孩子們當天的提問涉及到宇航員在太空的方方面面,例如航天飛機上是否擁擠、每天的食物是什麼樣的等等。宇航員都耐心做了回答。

  指令長弗格森回答了有關食物的提問,他表示,在航天飛機上吃的都是軍隊食品,為了保質基本都作了脫水處理,吃起來不怎麼可口,但他還是有喜歡吃的東西。他還補充說,在太空中執行任務時,飲用水仍是個大問題。

  任務專家瓦爾海姆在談到每天在太空的例行任務時不忘對孩子們進行教育:“完成任務如同做測驗,你們現在好好學習,不調皮搗亂,二十幾年後就有機會登上火星”。臺下的小孩子們聽的全神貫注。

  據記者了解,美國宇航局經常與博物館聯手進行類似活動,目的是增強公眾對探索太空的興趣,並爭取到社會各界支持。但宇航員與公眾的面對面對話活動仍是不多見的。

  當天活動的地點選擇在博物館進行,也很有特殊意義。已經退役的“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都會被收藏進博物館。這些小孩子長大後如有機會看到這些航天飛機,回憶起他們提問航天飛機宇航員的經歷,定會感慨萬千。


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17/c_121871520.htm

親手寫信給校長 貝殼、票根一起寄

2011-08-31 中國時報
蘇瑋璇、實習記者李冠蓁/新北市報導




另類暑假作業▲新北米倉國小的暑假作業,
是親手寫一封信寄給校長,分享暑假見聞,
有人寄貝殼給校長當紀念品,
有人寄參觀博物館的票根和紀念戳章,
創意和「笑」果十足。(蘇瑋璇攝)


      「祝校長長命百歲!」新北市米倉國小校長吳望如指派一項特別的暑假作業,要學生親手寫一封信寄給他,分享暑假點滴;沒想到學生寄來的信五花八門,有貝殼、參觀博物館的票根、紀念戳章等,內文中還出現不少錯字,童言童語「笑」果十足。

     吳望如說,現在孩子習慣用電腦敲敲打打,寫e-mail缺乏感情,更糟的是,因疏於動筆,字寫得不好看,錯別字連篇,更容易丟掉、遺忘;相較之下,親手寫信樂趣無窮,不僅能挑選喜歡的信封和信紙,練習寫字與正統書信格式,更能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因屬自願性作業,全校二百多人,吳望如僅收到九封。其中,張凱翔以稿紙端正書寫暑假見聞,和家人一起到故宮參觀名畫《富春山居圖》、到花博園區欣賞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信末還幽默署名為「副校長」,令人捧腹大笑。

     四年級林詩珊暑假時參觀歷史博物館,將展覽手冊、門票票根附在信內寄給校長,還蓋了滿滿一頁紀念戳章;林錦妤則和家人去逛台南花園夜市,邀約校長下回參加他們的家庭旅遊,還隨信附上貝殼做「紀念品」;王麗鳳認真分享讀書心得,卻將「暑假」誤寫為「署假」。

     九位小朋友昨在開學典禮中,都獲頒獎品,讓其他學童好羨慕。吳望如說,完成校長指定作業才能拿「好康」,想要的就只能等寒假了。


台IT業口述史 進駐電腦博物館

記者王慶偉山景城報導
August 11, 2011


台灣在電腦及半導體的貢獻,將成為電腦歷史博物館的正式館藏。
圖為公視製作台灣第一家電腦神通公司創辦人苗豐強(左)的口述歷史。
(圖:國科會科技組提供)


        位於山景城的電腦歷史博物館(Computer History Museum)將於9月27日,周二晚與國科會科技組聯合舉行開幕會,慶祝台灣IT資訊產業口述歷史成為電腦歷史博物館的重要館藏。電腦歷史博物館將邀請主流電腦、半導體、電子產品業界百多人參加這項盛會。

        長期居中協調、促成展出的國科會科技組組長楊啟航表示,電腦歷史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電腦及半導體相關科技產品歷史博物館,約在2010年年初向中華民國駐外單位正式提函,邀請台灣提出在電腦、半導體業有貢獻的人士,製作口述歷史,成為電腦歷史博物館正式館藏。

       「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楊啟航指出,這是世界級的博物館將中華民國對電腦及半導體的貢獻,正式列為全世界電腦歷史的一部份,讓現今及後世研究科技歷史的學生及人士,都能瞭解台灣科技界的成就。

        製作台灣科技界人士的口述歷史也絲毫沒有馬虎。台灣政府內部協調之後,由國科會製作,委請台大電機工程研究所教授郭斯彥,以及台北科技大學教授陳英一執行,由台灣公共電視拍攝;並請到對台灣科技產業相當熟悉的「矽屏障」(Silicon Shield)一書作者愛迪森(Craig Addison)監製英文訪談部分。楊啟航表示,由國科會召集專家學者,推選出第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訪談名單,包括苗豐強、施崇堂、張俊彥、曹興誠、史欽泰、楊丁元、林百里、胡定華、施振榮、李焜燿等十人。

        由於這些科技人士往來世界各地,台灣公視花費一年多時間約定採訪、拍攝製作完成。被訪者若以中文口述,影片會有英文字幕打出。楊啟航表示,國科會今年7月將製作的十位科技人士口述歷史成果,在台北正式交給電腦歷史博物館代表。台灣公視則打算將十位人士訪談內容,精剪成為三小時影片,近期在台灣播出。

       「電腦歷史博物館對這項館藏非常重視,在9月27日有正式而且隆重的開幕會,宣布這項新館藏。」楊啟航指出,台灣科技人士口述歷史在電腦歷史博物館展出,有幾層重要意義:一是告知全世界台灣在電腦及半導體產業上的地位。「電腦歷史博物館有實體及網路展出,任何研究電腦及半導體歷史的,都會到電腦歷史博物館來,會看到台灣在這方面的貢獻。」二;口述歷史是第一手資料,由當事人親口道出,增加資訊可信度,比當事人過世後的二手、三手資料要珍貴。三是電腦歷史博物館將邀請亞洲其它國家如印度、日、韓等國提供口述歷史,而台灣首先製作出這份歷史,有帶頭指標意義。



谷歌在搜索主頁發布自身團購廣告

2011年09月01日
來源:網易科技

         9月1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8月31日,谷歌罕見地在其極其簡潔的搜索首頁,推廣自己的團購服務,發布了一則團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門票的廣告。

  今年早些時候,谷歌在美國的波特蘭﹑紐約以及舊金山等地推出了團購服務,希望能以此抵抗團購鼻祖Groupon.日益漸增的影響力。

  在主頁罕見地推廣團購服務,意味著谷歌和Groupon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升級。事實上,這兩家公司都希望拉攏到更多提供團購服務的地方商店的廣告費用。這些地方商店包括電影院﹑餐館﹑零售店等。

  眾所周知,谷歌搜索主頁以留有大片空白為特徵。昨日,谷歌在主頁搜索框下面發布了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門票廣告,以5美元的折扣價格提供原價為25美元的門票。

  據悉,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谷歌一直反對在搜索主頁發布廣告。只是偶爾地在其主頁推廣自己的產品,如Chrome瀏覽器等。

  公開數據顯示,谷歌2010年錄得290億美元的營收,其中在線顯示廣告貢獻高達96%的份額。這些廣告通常現在谷歌搜索結果的旁邊。

  截至發稿前,谷歌尚未就此事發表任何評論。


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t/2011-09/01/c_121942218.htm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定目劇秀台灣味 台式文化陸客新體驗

欣傳媒記者蕭介雲/台北報導
2011-09-01

                                                            圖說:文建會首度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
                                                                         希望透過高品質、表演團隊的經營維持,
                                                                         兼顧觀光推動發展。圖片提供/十鼓文化


        陸客來台文化觀光有新亮點,文建會今年首度補助三場定目劇表演,想看台版亂打秀的十鼓文化村的擊鼓秀和體驗,或是全民大劇團說笑逗唱笑破肚皮,還是台北劇場的電音三太子、跳鍾馗等本土多元化文秀統統都有,第二波表演團體補助徵選,將於9月展開。

        今年文建會首度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希望透過高品質、表演團隊經營維持,並結合觀光推動業務,首波補助3件,包括十鼓文化村的「台灣風情定目劇」、全民大劇團的「寶島綜藝秀」、台北劇場的「綻放--台灣風情」。

        根據文建會補助規定,是專促進文化觀光量身特製的售票表演,並以本土創作劇碼為原則,每週至少表演5天,每場次至少45分鐘,至少以3個月為一個檔期,業者可與旅行社合作以擴大客源。

        文建會強調,今年提出案件逾20件,最後核准3件,但必須有台灣特色,同時也很重視其表演內容品質,表演團體期望能有足夠客源,進一步發展為常態性經營。由於旅行業自律公約衝擊陸客來台人數,業者也會擔心客源萎縮。

         十鼓文化村觀光定目劇「台灣風情」,傳逹深厚的台灣鼓樂傳統、台灣常民生活、鳴響回盪於山中的原住民歌唱,並透過新的鼓樂藝術來創新傳統音樂圖像,展現了跨界創意的新風貌。

         旅客除了可以看表演藝術定目劇,還能體驗擊鼓、製鼓工廠、自然生態等設施,並與奇美博物館、保安車站、台南都會公園及台南傢俱博物館,串聯成南台灣新興的藝文特區。

        「寶島綜藝秀」則融合了劇場藝術的精緻感、本土餐廳秀的互動性、綜藝節目的潮流指標,將寶島特有的風俗人情、語言習慣、流行文化、多媒體視覺美學等,巧妙地與表演多元融,讓陸客在說笑逗樂中,留下感動的記憶。

        台北劇場則可以看到檳榔西施的文化、歌仔戲、電影三太子,甚至是電子花車、兩蔣時代禁歌組曲、民間藝陣文化(婆姐陣、跳鍾馗),和原住民文化表演等,讓陸客看一場秀,就能欣賞台灣多元文化的縮影。


出處: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0901/4694942.html

英老太花17年編出面積最大挂毯 破世界紀錄

2011年09月01日 
來源:中新網
 


        希瑟老太的挂毯部分。左上為“阿波羅”登月;右上為好萊塢;左下為人類探索地球;右下為人類發明的交通運輸工具。

  據外媒報道,英國漢普郡69歲老嫗希瑟‧海姆在17年間縫制出世界最大挂毯。挂毯有50平方米大,是著名的巴約挂毯面積的近2倍。希瑟老太目前正申請世界最大挂毯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幅挂毯花了希瑟老太7萬多個小時的時間,為此她還接受了肩部手術。挂毯由23塊1.5平方米到6平方米的小版塊構成,其內容各不相同,但整體上看並非花鳥風月,也非春夏秋冬,而是古往今來的著名人物和國際事件。

  挂毯上有著名的“阿波羅”登月、好萊塢、奧運會的起源發展及流行音樂的傳奇歌手等。為了保證每個細節都準確無誤,希瑟老太經常跑圖書館和博物館。

  在談起挂毯的制作過程時,希瑟老太坦言很艱辛:“我沒日沒夜地工作,一邊要帶孩子,一邊還要保證每天至少能縫12個小時。我每天只有2個小時的睡覺時間,醒來就忙乎著幹活。”

  不過希瑟老太從未想過放棄。她說這是父親自小教育她的結果。“我父親教誨我做事不要虎頭蛇尾。我們還經常比賽誰能最先做完。我在做挂毯的時候從來沒動搖過。我每天都在祈禱,希望我的左眼報廢之前能做完它——我小的時候左邊眼睛就不太好。”希瑟說。

  目前希瑟的挂毯在家鄉林德斯特的“藍色美人”畫廊展出。希瑟老太直到現在還在縫挂毯,她說:“這個活估計永遠不會讓我厭煩。”

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01/c_121945289.htm



順德已成南粵收藏重鎮 近20%順德人涉獵收藏

2011-08-11 
中評社廣州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參觀者在潘源藝術館欣賞展品。

     
        去年的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有一段論述令人記憶猶新:廣東下一步要“富而崇文”。

  汪洋書記講述了《論語》中的故事:孔子到衛國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弟子冉有問,這個地方人口眾多,該如何治理呢?孔子回答,“富之”;冉有又問,富裕起來以後又該如何呢?孔子回答“教之”。汪洋書記說,廣東要以教開智,以文“化”人,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喝茶逛花街搵食”的廣東人,多年來被附上“有錢沒文化”的標簽。文化強省建設已過去一年,汪洋書記所提出的“富而思進,富而崇文”是否在民間湧動?南方日報記者前往古來富庶之地“魚米之鄉”順德,發現和感受這股文化脈搏。

近1/5順德人涉獵收藏

  上世紀90年代,順德以經濟騰飛聞名全國,一句“可怕的順德人”成了形容順德人的一個標簽,但這個“可怕”指的是順德人財富上的成功。可以說,“可怕”一詞蘊含了很複雜的感情,有褒有貶。褒的是順德人大膽創新、勇於致富;貶的是,除了錢之外別無它物。

  但時過境遷,如今你再來到順德,一定會對“可怕”這個詞有新的理解。“可怕的順德人”不再是昔日財富上的咄咄逼人,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飽滿和充實,它來自於順德人文化和精神的富足。

  800多平方公里的順德已成了南粵收藏重鎮,醞釀了一支老到而專心的收藏大軍。順德到底有多少人玩收藏,市場到底有多大?順德區文體旅遊局文物科科長談就強估算了一下,100多萬順德本地人口中,涉獵收藏的將近20萬人。正如一位文化界人士所言:“順德收藏‘很生猛’。順德人不僅愛收藏,也懂收藏。從字畫、瓷器、玉器、銅器到奇石、郵品、錢幣、名人印章、古家具,再到煙標、火花、根雕、牙雕等,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包羅萬有,所藏藏品在國內外均有獲獎。

  “源於分享”的收藏俱樂部

  順德人創辦私人博物館的智慧,一點不亞於他們在創造經濟模式時的敢想敢幹。昔日他們創造“靚女先嫁”等順德經濟模式,今天順德人創辦私人博物館首創了“共享共樂”的模式。

  在佛山順德容桂區居民樓密布的街角,潘源藝術館就坐落在一家樓盤的首層。步入其中,數百件瓷器、明清家具、玉器,深藏在這門庭並不闊氣的小型博物館內。一問才知,博物館內的所有文物都來自於藝術館收藏俱樂部會員們的自家寶貝。

  潘源藝術館很特殊,它全部由本地收藏發燒友自發籌建,不收門票,沒有任何盈利模式,連展覽場地都是由一名會員慷慨解囊無償提供。一向以低調著稱的順德人,為什麼敢於、樂於拿出自家寶物,共集一堂?潘源藝術館館長潘繼生給出了答案:源於分享。

  3年前,生意上小有成就的潘繼生辭去工作,想要實現收藏夢,和幾個友人一起成立了潘源藝術館。

  漸漸地,潘源藝術館成了本地私人老板的收藏俱樂部。每個周末,一些家境殷實、愛好收藏的本地人,拿出自己收藏的得意之物,來這裡與相同志趣的人們分享。在潘源藝術館裡還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大家都願意拿出私藏的寶貝與朋友們“共享”,鮮有人願意出手賣掉,但大家卻不時以“交換”的方式互相分享藏品,不用金錢交易。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順德,像潘源藝術館一樣由本地收藏家自發籌錢組織的私人博物館正如雨後春笋,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大方豪氣。奇偉堂、致尚美術館、容城藝術館、德懿藝術館等私人藝術館,成為今天順德人“可怕”的另外一個面孔。

  對本土文化的自覺發現

  順德新城區關綠路,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在綠樹掩映下映入眼簾。在這間私人博物館,市民不但可以看到清末順德生產的生絲、絲綢衣物,還可以自己動手在上世紀50年代的繅絲機上過一把當絲織工人的癮。

  這些文物背後,是一段被湮沒的順德絲綢文明史。據博物館總經理吳英海介紹,清末民國時期,順德是名副其實的南國絲都,機械繅絲業不但是順德工業的肇始,而且領先全國,1893年順德絲廠工人多達6.5萬人,比當時中國的工業重鎮上海、天津的產業工人還多1萬人。

  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的成立,與順德蠶絲業衰落的尾巴息息相關。上世紀80年代,順德的蠶絲業逐漸被取代。吳英海是原順德絲廠員工,2000年順德絲廠關閉後,吳英海與他人合作,在絲廠的舊址上辦起了一家繅絲示範廠,向遊客展示順德絲綢生產過程,這家繅絲示範廠成為現在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的雛形。

  2007年,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對外開放,迄今已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如今遊客量慢慢增多,一天最多的時候接待3000人。

  私人博物館成立容易,但運營難,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卻獨闖出一種模式。“我們生存不是像公立博物館靠財政撥款,我們的門票不貴,對許多團體如學生都免費開放。單一的展覽式經營難以維持日常開支,所以主要是依靠產業鏈經營,桑葉、桑葚開發出的日用品等維繫下去。”目前,它的發展備受政府關注,準備將它建造規劃成一個絲綢主題公園,真正“活”在順德民間。

(來源: 南方日報)
原文出處: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7/9/6/4/101796492.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1796492&mdate=0811160241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榮譽軍人博物館哀悼者展 超棒


August 20, 2011
記者蔡明容舊金山報導


民眾參觀榮譽軍人博物館的新展覽「勃根地的哀悼者」。(記者蔡明容/攝影)


        舊金山榮譽軍人博物館(Legion of Honor)19日宣布,於20日推出新展覽「勃根地的哀悼者」雕像展(The Mourners: Tomb Sculptures from the Court of Burgundy),博物館公關林曲(Jill Lynch)表示,此次展出37尊雕像,全部來自法國第戎市博物館(Musee des Beaux-Arts de Dijon),也是這些雕像第一次離開法國進行巡展,舊金山很榮幸成為其中一個展出城市,希望民眾不要錯過千載難逢的機會。

        負責舊金山地區展覽的歐若博士(Lynn Federle Orr)解釋,雕像於1443年與1456(或1457年),由Jean de la Huerta以及Antoine le Moiturier雕刻製作,每尊雕像約16英尺高,是勃根地公爵John the Fearless夫婦的陵墓周圍的37個守望者的石雕。每一個雕像都有不同的哀悼表情,或手持聖經祝禱,或蒙頭不見,或掩面而泣,或低頭不語,或仰天長嘆,動作神情各異,是當時中世紀雕刻藝術的重要代表作。

        歐若提到,勃根地是法國一個巨大的公爵領地,有時還因為公爵聯姻不斷擴大,而勃根地的公爵常常是可能的王位繼承人,因此這塊土地的公爵常常讓歷代法王感到頭疼,勃根地的公爵往往都是極具有權勢的人,這點從John the Fearless夫婦陵墓的富麗堂皇便可得知。

       哀悼者由達拉斯博物館與第戎博物館共同策畫,並由美法博物館交協會(FRAME)組織執行,展期為即日起到12月31日止,在博物館的第一和第二展廳展出,所有雕像都由法國第戎市博物館出借,這些雕像從未在法國以外的地區展出,正巧第戎市博物館正在整修,才讓其他國家民眾有機會一賭這些雕像之美。雕像將巡迴美國7個城市展出。

        此外博物館也特別設立了展覽網站http://www.themourners.org/,網站上除了提供更多雕像的歷史背景,以及勃根地的發展歷史,更有雕像的360度圖,讓每位民眾都能夠從各個角度觀看雕像的細節。


極限片計畫 劉世芬狂蒐300郵戳

2011-08-27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藝術家劉世芬個展「極限片計畫A─中華民國頌」在伊通公園展出。(劉宗龍攝)


 
         去年九月廿日,藝術家劉世芬意外邂逅一枚台北臨時郵局為慶祝「哆啦A夢四十週年」設計的郵戳,讓劉世芬興起蒐集台灣各地臨時郵局郵戳的念頭。今年建國一百年,各種慶祝活動紛紛展開,劉世芬認為由此衍生的郵戳別具意義。至七月底,劉世芬已蒐集到三百多枚郵戳,包括李小龍七十週年典藏組、台灣十二月令花果對話之荔枝傳說、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等,「從沒想過郵戳這麼有趣,就像是文化縮影的小版畫。」
     
        六年沒舉辦個展的劉世芬,在伊通公園推出個展「極限片計畫A—中華民國頌」。她一九九六年出道時,被視為藝術界的異數。非科班出身的她,當時還是台北榮總婦科手術室護理師,一手拿手術刀,另一手拿畫筆,二○○一年曾受邀在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
     
        二○○九年劉世芬在醫院服務滿廿六年後退休,專心創作,「極限片計畫A」是她專職創作後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
     
        由於從事醫護工作,劉世芬過去的作品探索性別、身體與生死,但這次個展主題不同。起因是去年騎單車時摔傷,花了八個月復健,創作被迫停擺,卻也多出時間四處旅行。每到一處就寄明信片的她,發現郵戳很有趣,開啟了以郵戳和手繪明信片構成的「極限片計畫」。
     
        為了收集郵戳且呼應「建國一百年」氛圍,劉世芬親手繪製一款國旗明信片,「這種氣氛激發出我的熱情,想從記憶中掏出些什麼來加入這個慶典。」劉世芬想起了國旗,「在我成長的年代,每逢節慶就會看到鋪天蓋地的國旗,現在只有友邦元首來台,總統府四周才會看到旗海。」她展出三百張國旗明信片上,分別蓋有今年台灣各地發行的活動郵戳,吸引觀眾尋寶般逐一觀賞。
     
        劉世芬藉由國旗明信片作為陳述集體和個體共感記憶的承載物,作品「現象花博(。)」系列,除了蓋有花博發行的郵票郵戳,還有劉世芬在會場捕捉民眾拍照留念的身影,「人們深怕在生命過程遺漏什麼,每到一處就狂拍,忙著收藏記憶。」
     
        此外,「台灣之光」現象也讓她有所思考,作品「四紋蟻型天牛—它是我們的光」,靈感來自一隻身長只有一公分的稀有四紋蟻型天牛,台灣擁有全世界唯一這只公天牛的標本!劉世芬將這隻「台灣之光」標本放大一百倍,周圍環繞眾多拿相機對著它、身上背著蜻蜓翅膀的小人。「只要有台灣人在國際舞台上表現優異,就會成為台灣社會鼓譟、討論、關心的對象,如同王建民和代表他的四十號球衣,年輕人穿著這樣的球衣,或許也透露出對於成就的想像吧!」

垃圾桶變藝術 倫敦設計展現身台北

台灣醒報╱記者鍾禎祥╱台北報導
2011.08.26




        垃圾桶居然是一隻可愛的大兔子,路燈看起來像朵花,經設計師的巧思改造,這些東西都變成了酷炫的裝飾品。倫敦設計博物館將於8月27日起,在北美館展出15位當代傑出設計師的作品。開幕當天下午2點半,館長薩德奇也將現身展場為民眾導覽,解說自1960年以來倫敦設計思維的演進。

        此次展覽是倫敦設計博物館首次於海外展出,意義更顯重大。今天下午,北美館召開展前記者會,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副代表馮梅瑞表示,倫敦有古典的傳統,也是普普、龐克等前衛文化的發源地,倫敦的垃圾桶、路燈、公車站牌、郵筒等物品,都是設計師的創作主題。

        薩德奇強調,設計並非是專家的特權,而是每個人改變生活的一種方式,他說:「設計就在你我的身邊。」另外他也表示,當他抵達北美館時有點驚訝,因為台灣人居然能將設計看為一種「藝術」(Art),放在美術館裡展覽,顯示台灣文化素養相當高。

        北美館代館長劉明興對薩德奇說,據統計,台北每10個人之中就有1個人從事文化工作。對此,薩德奇表示一點也不意外,他說,亞洲一定是未來設計界重鎮。

     《倫敦當代超設計展》展出期間為8月27日至11月27日,開幕當天下午2點半,薩德奇將於在現場演說,主題為《關鍵設計的關鍵時刻》,對設計有興趣的民眾千萬別錯過。



徒具虛名景點 比薩斜塔、峇里島、上海上榜

2011/8/26
撰稿‧編輯:楊明娟   
新聞引據:聯合新聞網

圖為上海外灘 (資料照片)


      全球熱門景點宣傳常令人嚮往不已,但親身前往後,往往發現不如預期。美國CNN旗下GO網站,選出全球12個最徒具虛名的熱門景點(World's 12 worst tourist traps),向人們揭露這些勝地的真實樣貌,打破「必遊」迷思。
  
這12個景點分別是:
  
牙買加但士河瀑布(Dunn’s River Falls)
   
        攀登但士河瀑布是牙買加熱門觀光活動之一,全長近200公尺的但士河瀑布河道狹長,大大小小的岩石形成高度落差,形狀如多層蛋糕,水質還具有滋潤皮膚的效果。觀光客到此通常會換上泳衣,彼此手牽手逆流往上爬,享受被水柱迎面沖擊的快感。不過CNN認為,遊客舉步維艱的攀登瀑布,擁擠的人潮彼此摩肩接踵,根本就像一群「正進行可怕任務的工蟻」,毫無樂趣可言。
  

香港星光大道(Avenue of Stars)
  
        2004年專為陸客打造的「星光大道」上,雖然隨處可見販賣紀念品的商店、名人塑像,以及悠揚的音樂聲,卻沒有規劃休息區,使遊客滿意度大打折扣。


紐約時報廣場(Times Square)
  
        在紐約時報廣場,四處都可以看到大型戶外電視、廣告牆與連鎖商店,一旦進入,可能連逃生的空間都沒有,因此連當地人都避之唯恐不及。


上海南京東路(Nanjing Dong Lu)
  
        有「中國大陸最繁榮的購物街」美譽的上海南京東路,150年前就已享譽盛名,不過,目前大部分古蹟都已經消失,也很難見到當地人。
  

英國倫敦「戰爭中的不列顛」博物館(Winston Churchill’s Britain at War Experience)
  
        以體驗戰時英國為宣傳主打的「戰爭中的不列顛」博物館,吸引了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但博物館內現存的正版文物極少,大部分都是以塗滿假血的人偶模擬大屠殺的狀況,至於真正有關二次大戰的相關古蹟文物,其實就在博物館附近而已。


泰國曼谷的丹能莎朵水上市場(Damnoen Saduak Floating Market)
  
        曼谷周圍至少有十幾個水上市場,不過「丹能莎朵水上市場」卻是遊客指定前往的觀光勝地,因此,原本做為當地人日常生活的水上市集,如今卻在旅行業者的打造包裝下,變成船擠船的觀光紀念品販賣處,更諷刺的是,這些商品在考山路其實完全找得到。
  

日本東京鬧區(All of central Tokyo)
  
       在東京鬧區的中心地帶,雖然繁華而熱鬧,卻充斥著成堆的鋼筋水泥、交通、電車,以及近乎貼著臉的廣告看板。位於核心地段的東京鐵塔更是醜陋,但如果非去不可,建議避開這些鬧區,位於郊野的寺廟和大自然會是更好的選擇。
  

義大利比薩斜塔(Leaning Tower of Pisa)
  
        比薩斜塔的背後或許有段有趣的歷史,但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它除了傾斜外,似乎已沒有其他特殊之處了。人們起初可能對如此奇怪的架構為何能長久維持而感到驚奇,不過沒多久,他們除了花15歐元爬上塔頂,或者觀察頭昏的觀光客假裝推倒和扶住斜塔拍照之外,似乎也沒什麼可以做的了。
  

印度孟買「寶萊塢之家」導覽(Bandra’s Bollywood homes)
  
       「寶來塢之家」導覽展示了許多大明星們所居住的公寓,不過這些房子大部分都飽經風霜,看起來似乎即將倒塌,建築相當醜陋。
  

澳洲雪梨魚市場(Sydney Fish Market)
  
       雪梨魚市場可怕的魚腥味幾乎讓參觀的遊客致命,此外,週遭環境破爛又骯髒,水質也受污染,這個南半球最大的觀光漁市根本就是「臭魚市場」。
  

泰國曼谷帕蓬(Patpong)
  
        帕蓬是許多外籍人士流連忘返的曼谷紅燈區,不過這些遊客通常都淪落成待宰肥羊。
  

印尼峇里島貝諾瓦(Benoa, Bali)
  
        峇里島雖是浮潛聖地,但事實上不僅海水混濁且看不到魚,人們還得隨時小心香蕉船和水上電單車的襲擊。此外,若有興趣觀賞死珊瑚,遊客可以租用一艘底部透明的玻璃船一飽眼福。




武術博物館 老美掛牌開張

世界新聞網
記者張越布班克報導
August 23, 2011

        雖然武術讓亞洲人引以為豪,但美國的武術藝術歷史博物館(Martial Arts History Museum)卻由一位美國人在布班克市掛牌開張。

        這家博物館7月初開業,美日混血的布班克居民Michael Matsuda一手張羅。Matsuda 表示,他從小對武術情有獨鍾,並且會打太極和猴拳。他原本是電視廣告製作人,自1999年起他就和夥伴們組成了一個流動武術博物館,跑遍全國展示武術知識,推廣亞洲文化。2008年金融危機後,布班克房價下跌,他趁機買了一間2000平方呎的房子,從此博物館不再流浪。

         博物館雖然不大,展品卻不少。進入大門,首先看到一尊仿兵馬俑雕塑和中國長城的牆面,牆上的電視在滾動播出中國武術的紀錄片。Matsuda說,這尊兵馬俑雕塑是他的好朋友、著名卡通片「辛普森家族」(The Simpsons )的動畫師Paul Wee所作。

        展廳分為中國功夫、韓國跆拳道、日本柔道以及泰拳和菲律賓武術等。Matsuda表示,博物館展品全靠捐贈,所以各展館的內容豐富程度取決於捐贈多寡。中國武術的展品從武術的起源到各種兵器都有,還有洛杉磯華埠捐贈的舞獅行頭以及大鼓和鑼等物品。其中最珍貴的是功夫大師黃德銳(Ark Yuey Wong)生前穿過的練功服。

       另一分珍貴資料,則是全美國第一本功夫專業雜誌「Inside Kong Fu」1977年的創刊號。Michael表示,他曾經為這本雜誌寫過專欄,可惜雜誌已於今年4月停刊。

       因功夫文化主要透過電影和電視等媒介為美國大眾所熟悉,曾為電視製作人的Matsuda還專門整理出各個時期美國功夫電影的發展歷程,從最早的華人女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到後來的李小龍和成龍等,甚至發現頻道(Discovery)上關於龍和功夫的紀錄片等也收錄。

        身為非營利組織,該博物館每兩周舉辦一次中文和日語學習班,還教授大鼓等樂器。並邀請電視界武術指導等演講,活動豐富。Matsuda表示,開業一個半月以來,已有很多學校帶領小朋友參觀,由於「功夫熊貓」等電影熱播,年輕人對功夫的熱潮再次高漲。前幾天就有70多名小朋友前來參觀,為了讓小朋友感到有趣,他還專門設計了知識問答表,只要答對16道問題就可以獲得獎勵。

         Matsuda有五個功夫徒弟,每周學武。他表示,他已年屆不惑,要把自己的功夫傳承下去。今後他還計畫將隔壁的店鋪買下來,擴展博物館,很多展品因為展館所限不能展出,頗為遺憾。

仿兵馬俑和長城牆壁表明中華武術的重要地位。(記者張越/攝影)

洛杉磯華埠捐贈的舞獅行頭。(記者張越/攝影)


                                  武術讓亞洲人引以為豪,但美國的武術藝術歷史博物館(Martial Arts History Museum)
                                           卻由一位美國人掛牌開張,圖為館內展示各種兵器和練功服。(記者張越/攝影)


館長Matusda為客人介紹武術文化。(記者張越/攝影)





首義志士後裔 向辛亥革命博物館捐贈百餘件珍藏實物

2011,8 
來源:新華社

        受辛亥革命親歷者李次山之子李志新先生委託,台灣“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促進會”名譽理事長王水衷8月25日專程來到首義之都武漢,向辛亥革命博物館捐贈了上百件重要實物。

        李次山是湖北孝感人,辛亥首義之時,曾高擎十八星旗引導革命軍攻打武昌。其子李志新現居台灣,今年已愈90歲,多年來一直傾心從事辛亥革命文物收藏、考證和研究。

        本次李志新捐贈的珍藏實物包括辛亥革命名人手跡、書畫、歷史照片、信函等一百多件,其中李次山高舉十八星旗圖、於右任贈李志新題詞、辛亥革命首義同志會辛亥名人題詞墨跡冊等均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另外,孫中山先生1912年訪鄂時的珍貴照片,以及孫中山向臨時參議員辭職的照片,李志新先生都通過多年的尋訪和研究,對照片中的人物姓名作了詳細標注,進一步提升了實物價值。

        王水衷告訴記者,李志新多年悉心收集,對其收藏的實物極其珍視,在得知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武漢將籌建辛亥革命博物館後,李老先生和家屬表示願意將多年收藏無償捐贈。
       
        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籌建處主任劉鋼說,自去年武漢面向全球徵集辛亥革命文物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李志新先生此次捐贈的實物資料,是該館文物徵集過程中,收到的捐贈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將於10月6日開館的辛亥革命博物館基本陳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歷史沉淪的展覽》的內容,也為武昌首義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作者: 皮曙初  萬後德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藝管不可不知潛規則

世界上最另類的博物館

2011年08月23日
中華網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市民文化補習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應該成為市民休閒的主要場所之一,獲得多少知識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難得的靜謐、幽雅氣氛,放松身心成為來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博物館的文物是靠收藏、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達到現在與歷史的跨時空對話,它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博物館如滔滔歷史長河,生生不息的將過去的歷史文明傳送。 不少人認為博物館是做研究的地方,實際上,它們更像是城市的精神公園,足以讓熱愛知識的你流連忘返。更奇妙的是,世界上有不少另類博物館,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1.巴黎下水道博物館
  
        參觀巴黎下水道博物館時一定要留心觀察:巴黎的電話線路、電線和天然氣管道在這個地下係統縱橫交錯。雖然大多數可參觀區域的積水已被排盡,但一到暴雨天,這裏還是很容易水漫金山。


2.柏林的咖喱香腸博物館
  
        在德國柏林的咖喱香腸博物館好好挑逗一下你的味蕾。你甚至還可以在休息室選取一些最受德國人喜愛的香腸試吃品,包括博物館的最新創意--杯式咖喱腸。


3.加拿大托林頓的戈弗孔博物館
  
         戈弗孔博物館的模型並不是戈弗孔,而是地鼠,但這並不是重點。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在90年代引起了著名動物保護組織PETA的報道。但是,他們的報道適得其反;戈弗孔博物館反而成為加拿大托林頓的著名旅遊景點。

4.日本的目黑寄生蟲博物館
  
        如果你要參觀日本東京的目黑寄生蟲博物館,那就必須要有一個強健的胃。那裏,每一個珍貴的標本都是從動物或人體身上提取的,比如這個已被寄生的海豚胃。


5.克羅地亞的破裂關係博物館
  
        罐子裏的碎玻璃、手模型,甚至是一個碎裂的花園小矮人都是這個博物館的展示品。諸如此類的捐贈者們在這些物件上貼上卡片標注這個捐贈品的故事。


6.美國費城的穆特博物館
  
        穆特博物館的展品幾乎都是恐怖古怪的人類遺骸,簡直就是世界上最怪異的博物館了。但請記住,這些展品都是捐贈者捐獻的遺骸,所以我們對它們應懷有敬畏之心。就像是世界七大奇觀那樣,這些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所能遇到的最為奇特的世界七大博物館。



故宮之「門」 一個國家的文化之殤

2011-08-22
《南方網》

        中評社北京8月21日訊/“故宮這個在人們心中地位高貴的文物托管單位一再而、再而三地出事兒,不得不讓人一次次地感嘆,我們是不是所托非人了?一個原本是文化神聖之處、文化與文明的聚集地,卻散發著熏天銅臭;一個最應該呈現有中國傳統諸如知書達理文化氣質之地,卻屢屢表現得極其沒有文化;一些本該對文化有最高的敬畏之心、有高尚的操守的文化守護者,卻在一次次地辱沒文化;一個本該是中國文化臉面的地方,卻屢屢讓這個國家的文化顔面盡失。北京故宮博物院,在2011年集中地給全世界呈現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之殤,敲響了文化領域的深層亂象與危機的警鐘,讓我們不能不深刻反思,一個經濟日益強大的國家,該如何自我捍衛本該無限自豪的文化尊嚴,如何真正地擴大文化影響力、充實自身的軟實力?”南方網今天登載張天潘、鄺飆的文章《故宮之“門”,一個國家的文化之殤》:

  “紫禁城在表面上是一片平靜,內里的秩序卻是糟亂一團。”這個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中的一句話,似乎在冥冥之中,它還回蕩在如今的故宮上空。從鬧得沸沸揚揚的“盜竊門”、“錯字門”、“會所門”、“解雇門”、“文物門”,再到“私賣門”與“門票門”,完全地暴露出庭院深幽的故宮內里秩序的糟亂之勢。 

中國官僚文化病症的又一典型 

  隨著網友“龍燦”在7月30日晚間在微博中喊出:“告訴大家一個震驚的消息,故宮又出大事了!”一個重磅消息,又敲開了故宮剛剛緊閉的大門,打破了其表面的平靜,媒體的“扒糞”,扒出了故宮一件又一件的醜聞。 

  國家文物局官網8月2日刊發了《關於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損壞情況的通報》,從文中可知,在7月4日上午“一級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盤損壞”事故發生後,僅僅是故宮博物院自己成立事故調查組,進行了調查。到了將近一個月後,在先被媒體曝光後的8月1日,故宮博物院才向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報送了事故調查和整改情況的報告。這就意味著,在損壞事件發生之後,故宮選擇了關起門封鎖消息。但《文物保護法》第四十八條規定:館藏一級文物損毀的,應當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核查處理。 

如此處理方式,不禁讓很多人疑慮,假如沒有網友的曝光與媒體的及時跟進,這個事件會不會就在欺上瞞下中不了了之呢?事實上,從公眾的意見來看,出現意外事故,並不是最大的不可原諒之處,最主要還在於故宮信息不公開的做法,與一貫的傲慢、愚蠢、蹩腳的回應方式(先矢口否認最後沒辦法抵賴了,才一點點地坦白交代),火上澆油地激怒著民眾。 

  信息時代,合格的信息應對之道,似乎總是成為當下很多機關單位的“阿喀琉斯之踵”,最後變成“達摩克利斯之劍”。從目前來說,故宮已經“成功地”將自己和紅十字會、鐵道部結合,躋身構成了“三劍客”,刀刀刺痛了民眾的心,或者說,成為了“三賤客”———令國人大為光火,遭集體鄙視討伐的三個對象,形象和公信力幾乎跌到穀底。 

  還有,在央視8月1日晚播出故宮受損文物之後,更是驚起輿論的喧嘩,因為受損文物與目前故宮官方網站提供的“故宮藏品信息”中,唯一一張宋代名為“哥窑青釉葵瓣口盤”的藏品圖片明顯不符,於是“贋品”與“被掉包”的質疑隨之而來。但且看故宮新聞發言人馮乃恩的回答吧:“這個故宮同名的有好多,但是編號不同,這是誤傳。”至於具體到底幾個,他“不搞業務我不知道。”如此語焉不詳,如何服眾? 

  再來回顧下故宮在“錯字門”與“會所門”的表現。堅稱“撼字沒錯,顯得厚重”,但後來又改稱這都是故宮下設的保衛部門擅作決定,未匯報、請示領導。建福宮變會所的質疑,故宮的官方回應同樣是否認:完全不存在此事,並責怪媒體報道有失偏頗。但在事實面前,故宮又一次用慣用的伎倆回應稱,是承擔花園接待服務工作的北京故宮宮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未經院里審批的情況下,擅作主張。” 

  很顯然,這般一貫漏洞百出的傲慢回應,與前段時間的紅十字總會和鐵道部何其的相似!從這些部門的身上,我們可以窺探到中國政治文化病症,強大的官僚主義無孔不入地滲透到這些部門,不管是公益性質的組織、文化機構,還是國家機關,都患上了這種病症。這種官僚主義,可以視民意為無物(“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視公共事件猶如私家瑣碎小事,內部處理;視人命與公共財產為草芥。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一時間的承認與道歉,對其似乎成為了一項高標準高要求了,公開透明的運作過程也成為稀缺品。在理念與行為上,這些官辦部門每每展現給民眾就是“民眾早已過河了,官方還在河里摸著石頭”的自娛自樂、落伍、蠻橫的態勢,且還一再地認為,民眾對他們各種呆滯落後的言行舉止與做法的指責,是誤讀誤解,且深深傷害了感情。 

運作不透明與價值偏離是最大的沉屙 

  破損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盤為贋品的質疑,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北京故宮對藏品的公開存在問題。在其官網上,只能見到少量的藏品(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盤也只有一個),還有多少藏品養在深閨人未識呢?因此在破損口盤曝光後,人們難免會起疑。而除了藏品上的信息不透明,更為重要的是財政等方面的不透明,成為同類文博單位管理的最大沉屙。 

  故宮是直屬於文化部的事業單位。和其他事業單位不同的是,故宮屬於財政撥款單位,維修費用、行政支出等全部都是通過年度預算向財政部申請。相應的,故宮每年的門票收入也應該全額上繳國庫。但事實上,據財新網刊發題為《10萬元封口費懸案》的記者手記,故宮再次被曝2009年曾發生私分票款案。故宮內部人員勾結導游直接帶遊客進故宮,繞過買票環節。遊客的錢不是去財政部,而被私下勾兌。傳故宮曾付給舉報人10萬元封口費。 

  此外,高達上億元的商業開發收入和院外所屬產權房屋出租所得,更不在公眾視線之內(故宮票價的年總收入也才5億元左右)。比如以院外所屬產權房屋出租、下屬紫禁城出版社興辦公司等方式,獲得不菲的收益。而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其下屬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營實體———故宮文化服務中心,也正是它與香港益誠進行合作經營,注册成立了北京故宮宮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才有了“會所門”。

  故宮這樣的國有資產經營收益應該歸誰?誰來監管其商業化運營?《國有資產法》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故宮是國有資產,所有權屬於全國人民。故宮等國有資產經營收益應該上繳國庫,歸全國人民所有。但是,由於沒有專門的立法規範,此類國有資產的監管比較混亂,財務制度也缺乏透明度。目前,對此類國有資產實行多頭監管,文化部、文物局、旅遊局等機關根據各自的情況分別監管。這種監管的亂局,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故宮現今的亂象叢生。 

  其實,作為文博單位,商業經營行為並不可怕,只要能夠做到信息公開透明,讓每一個細節在擺放在公眾的視線里,就不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從世界範圍來看,很多知名博物館運營資金中很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通過商業運營所得。以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為例,其門票全年免費,政府提供大概60%的資金用於博物館維繫,剩下的40%則來自於博物館的商業運營和社會捐贈。還有如在盧浮宮的中文網站的“參觀信息指南”欄目中的最下一個標題,就是“舉辦私人活動”,其內容“盧浮宮,曾經的皇家宮殿,如今的國際知名博物館,是舉辦個人活動極具聲望之地”。還比如,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有“富春居”、“三希堂”等餐飲場所,但並沒有引發星巴克進入北京故宮的那般爭議。這是因為,這些場所的布置,並未破壞台北故宮的文化氛圍,“富春居”被布置成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的氣氛,“三希堂”里面供奉的東西都和清朝乾隆相關,和故宮文化氛圍都相一致。 

另外,據頗受公眾關注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陳述,台北故宮的財政極其透明,詳細到雇傭了多少人和每一分錢的用途。“立法院”也會進行監督,一年兩次他們都要向其做報告。他們自己的網頁也有所公布,上面分幾個部分,贊助會列出指定用途,委托業務里像禮品店、餐飲等每年都會定時公布開銷。門票、禮品店、餐飲服務、品牌授權等全部收入,大部分進入公共財政,一部分進入藝術發展基金,用於購買文物等。每一筆款項都會公布在網頁上,各種明細都一一可查。此外,周功鑫秉承“行塑典藏新活力,創造故宮新價值”的理念,極力拓展了故宮的價值與教育功能,放大了故宮的文化公共屬性與文化建設的責任,具體如籌建“文化創意產業育成中心”,開辦文化創意課程邀總裁上課、把故宮的形象時尚化,讓台灣年輕一代也喜歡上故宮等等,想盡辦法讓民眾親近故宮,愛上故宮,而不是使之成為少數人的“聲色場”。 

  這些做法,無疑值得北京故宮深刻地學習,只有建立公開透明的制度,回歸文博單位的文化公共屬性,才能從根子上避免一次次地將自己送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聲名狼藉。 

故宮之“門”背後國人的文化焦慮

  據故宮博物院官網3日消息,對造成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盤損壞的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給予負有領導責任的該部門主要負責人行政警告處分。但《文物保護法》第七十六條明確規定,文物收藏單位工作人員,“因不負責任造成文物保護單位珍貴文物損毀或者流失的”,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依法開除公職或者吊銷其從業資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是他們卻以不能告人的“故宮博物院內部管理規定”(自稱依據故宮博物院《藏品管理規定》第10章“獎勵與懲罰”之第86條,但拒絕公布條款具體內容,稱此為故宮博物院內部管理規定,不便對外),就算打發過去了。 

  除此不表,從“記大過”、“行政警告”以及“錯字門”與“會所門”之時的“未交院里檢查”、“未向領導請示”等用詞來看,亦可見故宮的官僚化程度何其嚴重。於是,在過度官僚化與無序商業化的兩個極端上,故宮游離於文化越來越遠,離其的公共文化屬性,也漸行漸遠。 

  而故宮內在的體制性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據《東方早報》刊發知情人士的說法稱,“故宮情況是,一些專家忙著在外面鑒定,不幹正活,而故宮管理上的混亂又導致專業不受重視,那麼還有誰願意潛下心去幹呢?所以,真正搞科研的人流失很嚴重,我聽說去年保衛方面的一個中層幹部因為希望清閑一些,居然搞關係調到了科研部門,而這人對科研其實根本不懂。”另外,從故宮的領導班子的背景看來,從術業專攻與學術修養都差強人意,典型的如新聞發言人馮乃恩自我坦誠“不搞業務我不知道”。可事實上,他還兼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助理、院辦公室主任,如果他真是不搞業務的,卻在如此重要位置,這不就等於所托非人嗎?而且南京博物館方面還證實,被損壞的並非哥窑,而是更具價值的官窑瓷器———這似乎更加說明,他們不是“不搞業務”而是“不懂業務”。 

        另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故宮博物院北被曝私自拍賣館藏珍貴文物“創收”。儘管故宮方面回應表示“從來沒收藏過網帖中所稱的五件北宋書札”,北京文物局也出面否認,但記者發現,故宮博物院官方主頁,在“院史編年”下設的“歷年文物入藏”中,1998年有“收購宋人書札5件”入藏。此外,在《故宮博物院八十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八十周年之際的獻禮之作,由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親自作序)中有記載:“1997年6月18日,從翰海拍賣公司拍得宋人書札五件”、2004年11月6日北京翰海公司企業新聞《十年春與秋》中也有記載。不過,記者經多方查詢,此五件書札的去向依然不明。還有“損毀遺棄佛像”、“明代法器被毀”、“清宮舊藏木制屏風被浸泡”等多項質疑,一個巨大的黑幕,似乎被掀開了一角。 

  中國的文化遺產,正是一批批文化人殫精竭慮、恪盡職守、如履薄冰地守護,才能薪火相傳的。作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和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完全可以算做中國文化的臉面。故宮也傾注了國人的複雜感情,見證了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曲折歷程,特別是近代以來,文物大規模南遷、文物流失海外等等,更是承載著太多國人的辛酸,同時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希冀。 

  如今,我們也沒有要求故宮的管理者都是鴻儒大家,但至少能夠有最名副其實的文化理念,守護好這個文化陣地。但故宮的一系列表現,卻讓國人患上嚴重的文化焦慮症。就損壞文物一事來說,北大教授孔慶東認為,故宮國寶損壞,碎掉中國對待文物的責任心。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也評論說:“兩岸故宮,比出來的不是技術,而是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官僚管理的北京故宮,敬畏的只是上司,而非文物。” 

  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朱大可認為:“儘管文物的市價被越抬越高,形成巨大的財經泡沫,而器物藏販者的文化水準,卻在一路狂跌,而中國文化的地位,從未變得如此搖搖欲墜。中國最大的文物藏家和文化象徵———故宮,近年來多次書寫反面傳奇,展示其文化敗退的嚴重跡象。”“紫禁城的故事向我們證實,作為公共資源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肆意侵吞、炒作、瓜分、消耗、貶損和荼毒。似乎沒有任何官員為此負責,也沒有推動文化制度矯正的跡象……揭示出文化所面對的真正敵人,其實就是侵吞和壟斷文物的官僚權力。” 

  故宮這個在人們心中地位高貴的文物托管單位一再而、再而三地出事兒,不得不讓人一次次地感嘆,我們是不是所托非人了?一個原本是文化神聖之處、文化與文明的聚集地,卻散發著熏天銅臭;一個最應該呈現有中國傳統諸如知書達理文化氣質之地,卻屢屢表現得極其沒有文化;一些本該對文化有最高的敬畏之心、有高尚的操守的文化守護者,卻在一次次地辱沒文化;一個本該是中國文化臉面的地方,卻屢屢讓這個國家的文化顔面盡失。北京故宮博物院,在2011年集中地給全世界呈現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之殤,敲響了文化領域的深層亂象與危機的警鐘,讓我們不能不深刻反思,一個經濟日益強大的國家,該如何自我捍衛本該無限自豪的文化尊嚴,如何真正地擴大文化影響力、充實自身的軟實力? 

滿室收藏 他家就是兄弟博物館

聯合晚報╱記者黃麗華/台北報導
2011/08/25 


        如果中華職棒或是兄弟象隊想要成立棒球名人堂與博物館,可以找曹之翰提供收藏品。

        身為死忠象迷的曹之翰,擁有的棒球相關產品多到令人驚奇,特別是象隊的商品,他說,「只要是打過兄弟象隊的球員,我都有他們的簽名球,也包括洋將,只是有極少數來去太匆促,來不及簽到球。」

        他的簽名球還包括一些旅外球星,除了參與現場簽名活動之外,有一些是球員在業餘時代就被看好索取到簽名了。

        除了簽名球之外,他最引以為傲的是象隊歷屆球員的球員卡,他全部都有,都是這些年來慢慢累積,並且用成套方式收購,目前沒有遺漏的。

        說到公仔更是不計其數,自己也搞不清楚有多少個,由於他對棒球的興趣極為廣泛,還包括美職、中華隊等,相關的收藏品也多,王建民與小小郭的公仔都有,建仔的公仔就有十個。

        另一個讓曹之翰很得意的就是成套棒球漫畫的蒐集,統計共有88套,累計1073冊,而且自信在全台灣除了漫畫店之外,沒有其他個人的漫畫收藏會比他還多。

        棒球收藏品比多的,家裡都快放不下了,曹之翰說,老婆常說該買新房子了,要有一個大空間才能容納這麼多的棒球收藏品。